1、茯苓是寄生或腐寄生,菌核埋在土内,大小不一,表面淡灰棕色或黑褐色,断面近外皮处带粉红色,内部白色。呈球形、卵形、椭圆形至不规则形,重量也不等。外面有厚而多皱褶的皮壳,深褐色,新鲜时软,干后变硬。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呈伞形,直径0.5~2毫米,生长于菌核表面成一薄层,幼时白色,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菌管密,管壁薄,管口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孢子呈长方形至近圆柱形,较平滑。
2、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3、削下的茯苓外皮,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红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手摸质坚实,断面颗粒性;鼻闻气微;口尝味淡,嚼之粘牙。
4、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干燥的菌核形态与茯苓相同,中间有一松树根贯穿。作为药材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质坚实,具粉质,切断的松根棕黄色,表面有圈状纹理(年轮)。以内厚实,松根小者为佳。
5、茯苓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祛邪,又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消肿要药,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泽泻、猪苓、白术等,如五苓散;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白术等同用,如真武汤;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配伍,如猪苓汤。
6、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其适宜脾虚湿盛泄泻。治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常配人参、白术、甘草,如四君子汤。
7、茯苓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与黄芪、当归、远志等同用,如归脾汤;若心气虚,惊恐而不安卧者,常与人参、龙齿、远志等合用,如安神定志丸。
8、本品甘淡渗利,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肾虚小便不利或不禁者慎服。
9、茯苓忌与米醋、酸物、雄黄同用。
10、茯苓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茯苓图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