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气候临界点的风险上升到1.5°C以上全球变暖

导读 根据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重大新分析,如果全球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 5°C以上,可能会触发多个气候临界点。即使在目前的全

根据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项重大新分析,如果全球气温上升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C以上,可能会触发多个气候临界点。即使在目前的全球升温水平下,世界也已经面临通过五个危险的气候临界点的风险,并且风险随着每进一步变暖的十分之一而增加。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综合了自2008年以来发表的200多篇论文中关于临界点,温度阈值,时间尺度和影响的证据,当时气候临界点首次被严格定义。他们将潜在的引爆点列表从九个增加到十六个。

这项研究是在埃克塞特大学(9月12日至14日)举行的“临界点:从气候危机到积极转型”大型会议之前发表的,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排放已经将地球推入临界点危险区域。在今天的温度下,十六个冰盖中有五个可能被触发: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大面积的永久冻土融化,拉布拉多海对流的崩溃,以及热带珊瑚礁的大量死亡。其中四个从可能的事件转移到可能的1.5°C全球变暖,还有五个可能在这个加热水平附近成为可能。

来自斯德哥尔摩弹性中心,埃克塞特大学和地球委员会的主要作者David Armstrong McKay说:“我们可以在西南极和格陵兰冰盖的部分地区,永久冻土地区,亚马逊雨林以及潜在的大西洋翻转环流中看到不稳定的迹象。世界已经面临一些转折点的风险。随着全球气温进一步上升,更多的临界点成为可能。通过迅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立即减少跨越临界点的机会。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触发气候临界点的风险比工业化前温度高出约2°C,非常高,达到2.5-4°C。

这项新的分析表明,当温度超过升温约1°C时,地球可能已经离开了“安全”的气候状态。因此,该研究的结论是,即使联合国的《巴黎协定》将升温限制在远低于2°C,最好是1.5°C的目标也不足以完全避免危险的气候变化。根据评估,在升温1.5-2°C的“巴黎范围内”,临界点的可能性显着增加,超过2°C的风险甚至更高。

该研究为《巴黎协定》以及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的相关努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因为它表明临界点的风险会升级到这一水平以上。为了有50%的机会达到1.5°C,从而限制临界点风险,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之前减少一半,到2050年达到净零排放。

地球委员会联合主席兼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所长Johan Rockström合著者说:“世界正朝着全球变暖2-3°C的方向发展。这使得地球走上了穿越多个危险临界点的道路,这些临界点对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将是灾难性的。为了维持地球上的宜居条件,保护人们免受极端局势的影响,并使社会稳定,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防止跨越临界点。每十分之一度都很重要。

合著者蒂姆·伦顿(Tim Lenton)是埃克塞特大学全球系统研究所所长,也是地球委员会的成员,他说:“自从我在2008年首次评估气候临界点以来,这个名单已经增长,我们对它们构成的风险的评估也急剧增加。我们的新工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世界必须从根本上加速经济脱碳,以限制跨越气候临界点的风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现在需要触发积极的社会转折点,加速向清洁能源未来的转型。我们可能还必须适应我们未能避免的气候临界点,并支持那些可能遭受无法保险的损失和损害的人。

通过搜索古气候数据,当前观测和气候模型的输出,国际研究小组得出结论,参与调节地球气候的16个主要生物物理系统(所谓的“倾翻元素”)有可能跨越变化变得自我维持的临界点。这意味着即使温度停止上升,一旦冰盖,海洋或热带雨林越过临界点,它将继续变化到一个新的状态。过渡需要多长时间,从几十年到几千年不等,具体取决于系统。例如,生态系统和大气环流模式可以迅速变化,而冰盖坍塌较慢,但不可避免地导致海平面上升几米。

研究人员将倾翻元素分为九个影响整个地球系统的系统,如南极洲和亚马逊雨林,另外七个系统如果倾斜将产生深远的区域影响。后者包括西非季风和赤道周围大多数珊瑚礁的死亡。与2008年的评估相比,增加了几个新的倾翻元素,如拉布拉多海对流和南极洲冰下盆地,而北极夏季海冰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由于缺乏倾翻动态的证据而被删除。

合著者里卡达·温克尔曼(Ricarda Winkelmann)是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地球委员会的成员,他说:“重要的是,地球系统中的许多倾翻元素是相互关联的,这使得级联临界点成为一个严重的额外问题。事实上,相互作用可以降低临界温度阈值,从长远来看,超过临界温度阈值,单个倾翻元件就会开始不稳定。

阿姆斯特朗·麦凯说:“我们已经朝着向世界更新临界点风险迈出了第一步。迫切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国际分析,特别是关于倾翻元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地球委员会正在为此启动一个临界点模型相互比较项目。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