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传说视频 清明节的传说

导读 今天来聊聊关于清明节的传说视频,清明节的传说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清明节的传说视频,清明节的传说,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

今天来聊聊关于清明节的传说视频,清明节的传说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清明节的传说视频,清明节的传说,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2、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3、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4、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5、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6、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7、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8、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9、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10、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11、晋文公见状,恸哭。

12、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13、”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14、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15、[1] 清明,又叫寒食节。

16、清明踏清,祭祀先祖。

17、明代初年洪武皇帝朱元章回乡扫墓,因墓无碑,无墓可定。

18、有谋士献计:下旨令全国清明扫墓、祭祀祖先。

19、无人扫者之墓为祖墓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弘扬孝道、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20、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21、清明节历史悠久,源于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22、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23、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24、清明节气是上古干支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廿四个特定节令之一,这一时节,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段。

25、清明节将节气与民俗融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26、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27、“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28、经历史发展演变,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29、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30、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31、 寒食节是流传于中原一带古代较早的节日,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32、由于北方寒冷,春三月气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33、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34、据《后汉书》载,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最长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个月。

35、寒食节期间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对人的健康不利。

36、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祭祀。

37、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北方中原一带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

38、《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

39、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

40、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

41、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42、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43、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

44、  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

45、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

46、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禁火、冷食、蹴鞠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47、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

48、古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

49、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50、该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51、《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

52、也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

53、《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

54、”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

55、 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

56、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

57、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58、”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59、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60、到了宋代,上巳节突然销声匿迹,因上巳、清明、寒食三节日期相近。

61、“三月三”节日依旧在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流传。

62、从云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举行的泼水节活动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63、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的传统节日。

64、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

65、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66、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67、传说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68、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69、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70、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

71、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72、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73、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

74、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75、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

76、晋文公见状,恸哭。

77、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78、”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79、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80、 据考,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

81、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各地很多节俗活动在当时文献上鲜有记载。

82、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83、据说清明要吃冷食。

84、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85、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

86、感悟人生的价值,去除先辈遗留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

87、弘扬正能量。

88、  2017年清明节是4月4日,周二。

89、   清明节十大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90、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91、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92、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93、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94、  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95、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96、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97、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98、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99、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100、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101、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102、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103、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104、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105、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106、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107、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

108、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

109、《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110、《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111、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112、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113、《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114、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115、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

116、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117、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

118、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119、”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120、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121、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122、  3、踏青  又叫春游。

123、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124、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125、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126、  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127、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128、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129、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30、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131、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2、  5、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133、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134、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135、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136、  6、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137、其习俗由来已久。

138、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139、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140、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141、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142、”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143、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144、《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145、”并相传至今。

146、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147、“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148、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149、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150、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151、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152、亦做主牌用。

153、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154、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155、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156、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

157、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

158、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159、”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160、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

161、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162、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163、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

164、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165、”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166、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167、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168、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169、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170、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171、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72、  10、蚕花会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173、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174、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175、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176、近几年乌镇香市活动中的蚕花会,仅有迎蚕神、踏白船、翘高竿等几个项目,大有潜力可挖。

177、一般现在的传说寒食清明是晋文公为了纪念割股奉君的介子推,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178、这个就是个鬼故事祭祖是清明的主要活动,还有踏青祭祀祖先怀念祖先先辈古时候为了祭祀祖先怀念祖先先辈。

179、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180、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181、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182、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183、”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184、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相信通过清明节的传说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