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来20字以下 清明的由来

导读 今天来聊聊关于清明的由来20字以下,清明的由来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清明的由来20字以下,清明的由来,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

今天来聊聊关于清明的由来20字以下,清明的由来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清明的由来20字以下,清明的由来,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清明的由来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2、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3、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4、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5、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6、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7、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8、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9、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10、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11、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12、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13、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14、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15、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16、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17、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18、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19、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20、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21、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22、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23、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24、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25、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26、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27、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28、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29、”“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30、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31、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32、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33、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34、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35、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36、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37、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38、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39、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40、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41、扩展资料:传统习俗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踏青、扫墓之外,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42、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43、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44、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45、清明之时,正值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46、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

47、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48、荡秋千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49、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50、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51、”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52、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

53、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54、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55、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56、2、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57、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58、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59、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60、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61、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62、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63、《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

64、《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65、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66、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67、《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68、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69、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

70、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

71、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

72、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

73、”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74、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75、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76、3、踏青踏青又叫春游。

77、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78、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79、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80、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远在先秦时已形成。

81、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

82、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83、”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84、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85、中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

86、4、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87、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88、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89、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90、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91、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92、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93、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

94、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95、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

96、5、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97、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98、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99、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100、6、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101、其习俗由来已久。

102、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

103、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

104、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

105、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106、”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107、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108、并相传至今。

109、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110、“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111、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112、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113、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114、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115、亦做主牌用。

116、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1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

相信通过清明的由来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