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导读 今天来聊聊关于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希望对

今天来聊聊关于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的文章,现在就为大家来简单介绍下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希望对各位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1、夫 1.成年男子 (读fū),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2.丈夫(读fū) ,例如“今夫又死焉” (《捕蛇者说》)3.这、那(读fú)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4.句首发语词,一般表示将发议论 (读fú)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5、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没有实在意义,例如“悲夫”(《烛之武退秦师》)是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主要有虚词、实词两大类,代词、助词、动词、形容词四小类用法:(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2、(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

3、下面逐一阐述。

4、一 、虚词类: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

5、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 直保持到现在。

6、请看下面的例子:(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

7、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

8、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

9、(《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

10、(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1、(《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

12、(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14、”(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

15、(4)是时,上未立太子。

16、(《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7、(王羲之《兰亭集序》)(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18、(《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 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

19、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

20、(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

21、(同上句)(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22、(《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

23、(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24、(《捕蛇者说》)(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25、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26、(《国语·邵公谏弭谤》)(11)王不听。

27、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28、(同上)(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

29、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0、(贾谊《过秦论》)“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31、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

32、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33、(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34、(《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

35、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

36、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37、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38、(14)季氏将伐颛臾。

39、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40、”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

41、“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

42、(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

43、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44、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45、’”(同上)(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

46、(《冯婉贞》)“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

47、“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

48、二、实词类:“是”作判断动词。

49、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

50、如:(17)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51、(《孔雀东南飞》)(18)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52、(同上)(19)我是新鬼。

53、(干宝《搜神记》)(20)长沮、桀溺耦而耕。

54、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55、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56、”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57、”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58、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59、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60、”……(《论语》)这里叙述了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路场面。

61、从人物对话看,当时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表示判断已是“为”“是”并用。

62、2、作形容词用,表示“正确、对”之意;有时会出现一 些活用现象,作意动词,表示“认为……正确”之意。

63、(21)理之所存,各是①其所是②,各非①其所非②。

64、世无孔子,谁能定是③非③之真?(钱大昕《弈喻》)“是①、非①”作动词用,意思分别是“肯定、赞成”“否定、反对”;“是②、非②”则是意动词,与前面的“所”构成所字结构,意思分别是“认为……正确”“认为……错误”;“是③、非③”作形容词用,分别是“正确”“错误”之意。

65、(22)于是上问朝臣:“两人孰是①?”御史大夫韩安国曰:“……魏其言是②也。

66、……丞相言亦是③。

67、唯明主裁之。

68、”主爵都尉汲黯是④魏其。

69、内史郑当时是⑤魏其,后不敢坚对。

70、余皆莫敢对。

71、(《史记·魏戎武安侯列传》)前三处“是”,都作“正确、对”解;后两处,主爵都尉汲黯、内史郑当时两人都“认为魏其的话正确、有理”。

72、以上分析了“是”在古汉语中的几种用法。

73、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理解。

相信通过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这篇文章能帮到你,在和好朋友分享的时候,也欢迎感兴趣小伙伴们一起来探讨。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