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劝学荀子高中原文,劝学荀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劝学先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4、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7、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8、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9、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10、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11、”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2、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23、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24、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25、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26、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27、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28、《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
29、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30、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
31、”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32、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33、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34、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35、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6、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37、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38、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
39、(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40、(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41、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42、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43、扩展资料:写作特点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44、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45、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46、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47、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48、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
49、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
50、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51、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2、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53、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54、《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55、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56、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57、”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58、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9、”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60、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个人独自冥思苦想远不如学习有益。
61、而又列举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等几个生活中十分常见而又极有说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结道:“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2、”在这里,荀子从他的“性恶论”观点出发,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恶的,其所以不同于众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师益友学习嘉言懿行,以改变自己的不良天性。
63、这个“物”字就从“舟楫”“舆马”之类,变成了学习的内容,文字也就逐渐深化了。
64、这里举的两个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应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该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适当概括。
65、总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却并不死板。
66、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较难读,荀子这种谨严、朴实的写作方法,对帮助读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内容,是十分有效的。
67、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68、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
69、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
70、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71、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72、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
73、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
74、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
75、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
76、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
77、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
78、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
79、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劝学。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