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数学教案

导读 【#趣味数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
【#趣味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趣味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2=23=34=45=56=67=78=89=910=10J=11Q=12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数学教案——秋游。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建立模型,教案《数学教案——秋游》。

1、同学们都准备好了,来到了大操场,电脑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根据情景图,提出有关除法的数学问题。

(1)说一说了解了哪些已知条件。

(2)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272÷3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3)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34”看作“30”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试商?会发现什么技巧。(学生自由发言,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时候商会小?)

3、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怎样确定商?

4、继续完成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提出并解答:积小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小呢?

5、引导学生先用估算的方法,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改商。

2、完成“试一试”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商的大小情况。第2题:认真观察,小组内说一说,解决五年级学生如果都坐大客车,需要几辆?

3、完成“练一练”,可以适当扩充。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办法;

【教学难点】

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教学过程】

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例题: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公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根据`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分析: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度一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因为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我们来探索】

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1.5倍,那么如果让李师傅单独做这批零件,需要几小时?

【总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善于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作业】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与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位的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主要内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等。

教学内容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对象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三角形,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和利用他们已掌握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课堂教学组织生动、活泼,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量、剪、拼、摆等操作学具活动,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主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和归纳中,感受到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

验证所有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等。

学具准备:

三角形、剪刀、量角器等。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复习旧知

1、认识三角形的内角。

(1)复习三角形的概念。

(2)介绍三角形的“内角”。

2、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

【设计理念】通过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的过程,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旧知识而且可以为新知识教学提供知识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通过预习,认识结论,提出疑问

2、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

(1)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汇报测量结果

②产生疑问:为什么结果不统一?

③解决疑问:因为存在测量误差。

(2)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剪法。

①分别拼: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用“折一折”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指导折法。

①分别折: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③再次验证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3、看书质疑

【设计理念】此过程采用直观教学手段。通过让学生动手量、拼等直观演示操作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而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1、在一个三角形中,∠1=140°,∠3=25°,求∠2的度数。

2、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图略)

3、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4、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图略)

5、数学游戏。

【设计理念】练习设计的优化是优化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向,所以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习中注意设计层层递进,既有坡度、又注意变式,更有一练一得之妙,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新知。

四、总结全课、延伸知识:

1、今天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是怎样获取这些知识的?你感觉学得怎样?

2、知识延伸:给学生介绍一种更科学的验证方法——转化。

【设计理念】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要有意识的促进学生反思。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方法:

①量一量 拼角(略)

②拼一拼

③折一折

教案分析:

阿尔法趣味数学课程教案是通过数、量、形、时、空和思维内容相结合,让孩子感知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要求及解读: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游戏中学习,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教学自标:

一、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

二、帮助同学们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同学们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适合年级:幼小衔接、一年级

孩子们有一定学习的基础,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喜欢表现自己。

能独立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认识钟表、整点。教学难点:理解表针之间的时间关系,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通过趣味游戏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兴趣

数学谜语开头:一张大圆脸,有腿没有嘴,有腿会走路,没嘴会说话。(时钟)

二、观察活动,出示钟表。

1、出示圆形时钟,让同学们观察钟面。

老师:观察一下钟面上都有什么?

老师:钟面上有多少数字?这12个数字是怎么排列的?

老师:比比看,钟表上的指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最短最粗的这根指针我们叫它时针,细长的指针我们叫它分针,最细最长的我们叫它秒针。(加深巩固)

2、熟悉时针和分针

(1)老师:小朋友听过“龟免赛跑”的故事吗?(简单讲述故事大意)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就像故事中的兔子和乌龟。教具拨钟表,引导同学们观察分针和时针的运动:分针(兔子)跑得快,时针(乌龟)跑得慢(通过趣味教学对比,接合成语龟兔赛跑的故事)。

(2)在龟兔赛跑故事中,虽然兔子跑得快,乌龟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路程是一样的。

在钟表上,虽然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但是它们走的时间是一样的。

三、实践操作

1、教师演示课件,同学们说出时间。

请同学们观察后说出是几点。(1时、3时等)

2、教师操作,让同学们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

(1)观察时间为12点钟表。

仔细看!把分针拨1圈,时针有什么变化?(时针走一格)

(2)教师再次操作,让同学们观察分针和时针的变化。

小结:当分针走1圈,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钟表、整点

1、看看12点、1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向12)

小结: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整。

2、分组游戏。

(1)第一组:趣味游戏“我的一天”。

请4~6人站成一排,教师举起钟面让坐着的同学们看钟上的时间一起大声报时,如“早上6点”,站着的同学们就做起床动作。依此方法继续游戏(早上8点上同学们园,下午5点离园晚上9点睡觉等,结合日常生活中生活作息对比,加强同学们更好的认识钟表)

(2)第二组:按要求拨钟。

两名同学们一组,一名同学们任意出示整点的电子钟卡片,另一同学们用学具时钟拨出相应的时间,然后互换角色,继续游戏。

(3)趣味游戏“我说你拨”

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拨出整点,小组中的同学们相互检查是否正确,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每组推举1位代表进行比赛,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五、帮助同学们理解钟表的功能,培养同学们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1、你们家里有钟表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表?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表呢?

2、总结:钟表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的时间,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学们认识了钟表,就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学了。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回来了,同学们,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爱惜时间,记住了吗?

教案总结:

一、钟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通过“认识钟表”这个科学活动,我发现同学们对时钟的兴趣很浓。

二、为使同学们更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彻底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同学们对钟表有初步的了解,并让同学们制作钟表,为教学提供便利条件。为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我利用课件教学,使同学们在保持兴趣的同时更直观、更主动地去掌握教学目的。

三、在活动过程中我采用了探索操作法、观察法、游戏法、说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同学们在积极主动地探究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激发了他们探究事物的兴趣,也培养了同学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認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 )角

1角=( )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元角分)知道了什么?(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1元=10角、1角=10分)关于人民币,小朋友们还知道什么呢?这些面值更大的人民币,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又有什么态度呢? ﹙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1、两种相关联的量;2、变化方向相反;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 )和( )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 )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 )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 )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 )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 )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 )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 )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 )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堂堂清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

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

2)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用的时间。多媒体课件,火柴棒,小奖品。

教学过程: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一些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生活例子。讲一个小故事,动物中的数学“天才”蜜蜂。(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通过小故事起到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火柴游戏,层层导入:同学们还想知道知道数学更多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来一起玩一个与数学有关的趣味游戏好吗?

学生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演示摆法。

1、下图是用24根火柴杆排成1大1小两个正方形,只能移动其中的4根火柴,要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你会吗?

2、六角星变菱形用18根火柴摆1个六角星(见图)。请你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六角星变成6个面积相等的菱形。你知道应该怎么移动吗?

3、用12根火柴杆,组成4个连靠在一起的单位正方形,如下图。游戏要求:

(1)试试看,移动3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2)恢复原状,再试试看,移动4根火柴杆,把它变成3个不相连靠的正方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答对进行适当的奖励),并进行分析,然后逐渐深入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此环节分为四个小部分: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4、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具体如下:

1.一加一不是二。(打一字)

解析:“一”字、加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二”,而是“王”。谜底是:王

2.一减一不是零。(打一字)

解析:“一”字、减号“-”、再来一个“一”字,组合在一起,得到的字不是“零”,而是“三”。谜底是:三

3.+-×(打一成语)

解析:把支分解开即为“+、-、×”)谜底是:支离破碎

4、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

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

5、成绩是多少?(打二个数学名词)

解析:学习成绩是用得分的数目计算的。问“多少”,可以换一个说法,改问“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书里,问一种物品有多少个,总是问“物有几何?”直到现在,有些地区的方言里,买东西问价钱,还是说“几何?”所以,问“成绩多少”,等于是问“分数,几何?”谜底是两个数学名词:分数、几何.

二、探究拓展题:

现在小明一家过一座桥,过桥时候是黑夜,所以必须有灯。现在小明过桥要1秒,小明的弟弟要3秒,小明的爸爸要6秒,小明的妈妈要8秒,小明的爷爷要12秒。每次此桥最多可过两人,而过桥的速度依过桥最慢者而定,而且灯在点燃后30秒就会熄灭。问小明一家如何过桥?

答案:

第一步:小明与弟弟过桥,小明回来,耗时4秒;

第二步:小明与爸爸过河,弟弟回来,耗时9秒;

第三步:妈妈与爷爷过河,小明回来,耗时13秒;

最后:小明与弟弟过河,耗时4秒,总共耗时30秒,多么惊险!

三、自主创作题:

根据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自主创作一幅与数学有关的图画。(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一、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二、活动分析: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三、活动准备: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四、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我要拿走一根火柴棒,还剩几根?我用五根火柴棒也能搭两个三角形,你们信吗?

4、谁看出了其中的秘密?为什么五根火柴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因为它们有一条公用边,它叫“公用边”)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个别幼儿示范)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个别幼儿示范)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1)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正方形。

(2)将你搭出的图形画出来。

(3)记录你所用的火柴棒的数量。

2. 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3.活动评价。

五、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用最少的火柴棒搭出五个三角形。

活动反思:

《有趣的拼搭》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上的数学的实践活动课。这堂课学生学得很开心。在我的指导、组织下,学生们分组活动。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在拼、搭的活动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教材先安排学生用相同的立体图形拼出各种各样的组合图形,再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拼搭出又高又稳的组合图形,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在拼搭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二是在“看谁搭得又高又稳”的活动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引导学生读题和看图意,并提出“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和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接着,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你想怎样搭呢?”让学生先思考搭一搭的策略,再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搭的游戏。

在搭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难以把球放稳,于是问:“小朋友,你们在搭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当学生提出很难把球放稳时,我抓住时机,让成功了的小组介绍经验,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使其他学生在倾听、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然后让学生再次尝试,以验证方法。最后向学生提出:“有什么办法能知道谁搭得高?”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中两种搭法的差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在“搭一搭”的环节中,由于之前我没有向学生明确要求,且学生一看到了那些积木,就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都争着、抢着来玩,根本不受控制。在每一次操作活动前,要向学生明确每一个操作活动的要求,且在交代要求时,必须让学生注意聆听,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想尽一切办法调控好课堂纪律,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活动目标:

1.学会按照不同的方式、方法有序地数数。

2.通过操作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初步理解数的概念,并积累相关数数的经验。

3.增强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对数数活动的好奇心和兴趣。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操作材料、记录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1.幼儿随音乐《开火车》进活动室。引导幼儿进入活动主题。

2.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搬家啦,这么多的老师也都快来帮忙了呢,我们一起来和要去帮忙的老师们问声好吧。

(二)基础部分1.师:现在每位小朋友都变成了小火车的车厢,那你们清楚一共有多少节车厢呢?

幼儿报数,教师配合指导。

2.师:大一班的小朋友们都太棒了,而且我知道你们数数都很厉害,你们都能数到几?

我说一个数,你接着往下数3 个数字好吗 ?

······3.出示图片,幼儿观察。

师: 森林国王说啦,要闯关成功后才可以去帮忙呦。那我要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啦,看, 图上有什么?。(房子,树)房子有几间?有几棵树?几只小动物?你是怎么数的?

教师小结:要数清楚物体的数量,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从上往下,或者从左往右,这样就不会数错了。

4.教师与幼儿互动,依次请10名幼儿上台,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5.出示图片,观察图片上的图形并正确的数出来。

师:看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这是什么?有几个三角形?几个圆形?······你是怎么数的?还有什么?这次你又是怎么数的呢?

6.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结: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不同,要想正确的数出数量,不仅要观察仔细,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数。

(三)结束部分:

师小结: 其实数字和我们的生活有很密切的关系,是很要紧的,爸爸妈妈经常买东西的时候都要去看这个数字。那么今天就请你有空的时候到家里去找一找、到附近的超市去看一看哪些东西上面有数字?为什么要看这些数字呢?这些数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音乐再响,幼儿随音乐《开火车》出活动室。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分析:

重点:是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难点:幼儿在感受过程中关键点是对于不同图形中共用边的感知与理解。

活动准备:

火柴棒若干根、记号笔、纸。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变魔术,大家想不想学呀?

2、出示两个三角形,提问:它是由几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师变魔术

(二)教师启发幼儿用火柴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请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两个三角形。

2.请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请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个长方形两个正方形。

(三)幼儿操作活动,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1.出示记录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2.教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进行指导。

3.活动评价。

(1)幼儿评价:拼得是什么图形?谁拼得好?为什么?

(2)教师评价:表扬会应用公用边的原理、注意用较少的火柴棍拼搭出较多图形的幼儿。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班级进入区域继续利用我们的棒来继续变魔术,好吗?

活动反思:

1.让数学变成好玩的,有意思的。

为什么学生喜欢这节活动课,因为这节课直观形象,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数一数,像玩游戏一样,有趣好玩。所以,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形结合,用动画片中的人物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中的数学等就是让数学变得好玩一点,学生积极性才高。数学教学应该向语文课学习,让学生能感知数的灵动,让数学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2.数学要多让学生操作。

数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操作,多动手。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会更深。滚一滚,如果要对低年级的学生说是很难说清楚的,但学生动手滚一下,不言自明。包括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就是让学生多操作。

3.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有人说感觉器官用的越多,记得就会更牢固。这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手去摸,动手去堆,用眼睛观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器官。

4.了解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

低年级学生在用语言表达数学问题时,有时候不太准确,这时候就不要强求学生记住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可以等一等,现阶段只要让学生有所感知就行了。如平面,曲面等。

5.放手让学生讨论。

不要小看这些小孩子,他们思维活跃,想法多样,只要你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精彩演绎。在搭一搭这个活动中,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可以搭出哪些物体,学生搭出了很多新奇的造型,我都给与了肯定和表扬。

【#趣味数学教案#】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