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工作没热情
工作没热情:要么钱不够,要么没价值 有个团队邀请我过去聊聊,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阿里巴巴的人那么拼命,而我的员工一到下班就走人?”老板想让我跟他的员工讲讲课,激励他们好好干活。说实话,看到这种问题,我真不想过去讲什么了,可能只有老板没有意识到问题在老板自己身上。员工的工作没有热情,我认为只有两个原因:
1、给的钱不够多。
2、这份工作没有价值。
工作没热情:要么钱不够多,要么这份工作没价值。
创业期间如此这般建设团队文化,是否合适?
背景:公司处于创业烧钱阶段,所以各项福利的预算额度有限。
部门:技术部
故事1:因为以前各部门人数都较少,所以每位同事生日,蛋糕都只有一个比较小的,于是我说了一个提议,就是每次有人过生日,除寿星外,每个人凑10块钱份子钱,自己部门再额外去订一个蛋糕,投票表决除2人反对外,其余人均赞同,于是就实施了。
今天跟一个朋友A交流这个事的时候,A觉得我这事做的挺形式主义的,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且最要的命是这种做法是在统一思想,那么思想不能保持一致的人就会因为这些事情而离开团队,以后团队剩下的,就全是做事风格与我类似的人,以后反对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可能我做的没错,但是最终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
而我的意思是:我也没指望所有人能认同,支持我的想法,但是我觉得不做什么也没有,做了至少有些成效。
只有要些成效,能给大家营造更良好的团队气氛,我就乐意去做。
故事2:最近这周刚出台了部门经费措施,以每人每季度为单位。
考虑深圳夏天较长,公司冰箱不够用,让行政部加多冰箱无果的情况下,我建议用部门经费的一半,去买台冰箱,然后每周可以从部门经费中支出一部分,可以冻点饮料,水果,雪糕之类,同样投票表决,23人 11人同意,12人反对。
我分析了一下反对的人意见,大部分的想法都是冰箱走的时候又带不走,不如吃一顿实在。
请大家帮忙分析一下这2个故事,我做的事情真的错了?
-----------------------------------------
--------------------------------- 回答分割线
稍微扩大化一下这个问题。
正好下午有个团队邀请我过去聊聊,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阿里巴巴的人那么拼命,而我的员工一到下班就走人?”
老板想让我跟他的员工讲讲课,激励他们好好干活。
说实话,看到这种问题,我真不想过去讲什么了,可能只有老板没有意识到问题在老板自己身上。
员工的工作没有热情,我认为只有两个原因:
1、给的钱不够多。
2、这份工作没有价值。
如果拆成马斯洛需求原理,一个是底层需求、一个是上层需求。
钱多不多这个有业内水准可以参照,重点说说第二个,怎么让员工认可自己工作的价值?
首先,老板自己得发自心底的认为这份工作有价值,这个价值是普世价值观里面大家都认可的价值。
那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不是一句口号而已,老板喊了之后,你会发现他整天在为这个目标而忙,而且他一年也就喊一两次,喊多了就烦了。
其次,得让员工短期内看到工作产生的价值,公司的业绩报表,用户数、浏览量、交易额这些数据都要透明的分享给员工,一段代码运行在 10 个人的浏览器里面和 10 亿人的浏览器里面,对于代码的作者而言,他的满足感是有很大差别的。
一次活动,是成交了 100 万还是 100 亿,对于活动的运营者,他的满足感也是完全不同的。
最后,要让工作价值能够正向反馈到薪资待遇上来,不管是给股票、给提成还是给奖金,这一部分激励要足够打动人,高的要远超过他的基本工资,你会让他感觉到他在为自己工作。
做到这三步,我想没有员工会不努力工作的。
而我见到的常常是一些反面案例【台州人才网】tzrc.cc,说几个比较极端经典的。
1、北邮方老师有一个技术含量领先全球的项目,给的工资也很高,有两个学生一开始误入歧途,后来坚决洗手不干了,对那段往事含泪不语。
2、某大公司出巨资请了很多业内专家,成立了某大研究院,结果研究出来的产品没几颗用户,虽然老板愿意花大价钱养着这些专家,但后来这些专家都择木而栖了。
3、某 X 公司,业务突飞猛进,美国上市,结果跟员工没有一毛钱关系,后来这些员工成了“秘密”吐槽的重度用户。
回到题主的问题,在钱少的时候,你怎么激励员工?
公司福利是员工激励中最不重
要的一点,你对理想的坚持、你们业务的发展、你们业务发展给员工带来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
你少发点工资是不是蛋糕钱和冰箱钱都有了?
但你选择多发点工资,少搞点福利,这个你要让他们知道。
创业团队的条件多数都是很艰苦的,这时候大家跟着你干是因为觉着这么做有前途
篇二:为何有人拼命工作依然没钱回家过年?
为何有人拼命工作依然没钱回家过年?
贫穷不一定意味懒惰,有些人无论工作多努力都无法脱离贫困
1、尽管工作能明显减少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但仍然存在拼命工作却依旧贫困的人
长久以来,人们笃信勤劳致富,贫穷则与懒惰、不上进等挂钩,是由个人所致——只要找到工作,并且努力工作,肯定不会陷入贫困状态。
从社会学角度来说,这种“只要工作就可远离贫穷”是一种传统的贫困观(各国“民政”救助对象——孤老残幼主要就是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减弱的人,不能依靠工作生存的人)。但这种传统的贫困观却被“工作贫困者”颠覆了。
工作贫困者,来自对英文“Working Poor”的翻译,综合美国、欧盟对其的定义,工作贫困者是在工作却入不敷出,甚至沦落到贫穷线以下的受雇者。他们的确努力工作、不懒惰,但收入永远只有这么多(这与在线翻译软件所译的“穷忙族”——职位不高、事业进展不大的白领含义相差甚远)。
美国社会学家马琳· 金(Marlene Kim)的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工作能明显减少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但并不是万能药。大部分在职贫困者如果每周工作40小时(每年工作 52 个星期)将仍然保持贫困”。
2、中国工作贫困者就主要来自住宿餐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等工时超长的行业
学者姚建平根据统计《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得出中国住宿餐饮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制造业等七大行业的劳动报酬低于社会平均劳动报酬,其就业人员的平均劳动报酬都没有超过社会平均劳动报酬的60%。
鉴于如何衡量贫困在中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以国际贫困线(通常是该国家或地区社会平均收入的50%)作为贫困标准,这七大行业工作的劳动者绝大部分都是工作贫困者。 而这些行业恰恰加班严重、工时超长,《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住宿和餐饮业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长达51.4小时,排名所有行业平均周工时第一;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列二至四位,且以上四个行业均已超过法律规定的“特殊行业”周工时49小时界限……依照《劳动法》规定的日8小时标准,这些行业的工作者平均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甚至更少。
▋自身劣势无疑是他们陷入工作贫困的重要原因
国际劳工组织在《摆脱贫困》的报告中提到,非正规经济和贫困经常有重叠现象。并对非正规经济作出定义——缺乏劳动国家法规保护和社会保障的从业人员。
从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情况来看,非正规经济中传统的两个主要群体是农民工和临时工,国际货币基金会的研究表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工作贫困者增长的同时也明显伴随着这两大群体规模的显著增加。
不管是农民工还是临时工,他们同样缺乏教育背景,没有知识资本,是处在就业技能最底层的工作者,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岗位(诸如住宿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等行业)。
而这种非技术性的岗位在劳动力市场比没有技能的工人要少,自然就缺乏议价能力,干更苦更累更长时间的活,报酬却是更低,不足以使其自身和家庭摆脱贫困。
当然,这种工作者因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就业技能等自身劣势陷入贫困的现象在世界广泛存在,大卫·罗斯等人对加拿大143位短期福利救助接受者进行案例研究发现,无技术含量的劳动力是这些人最常见的工作类型(37%),接下来是擦洗工(17%)、服务员(9%)、渔业工作者(6%)、伐木工(5%)。
处在就业技能最底层的劳动者,往往缺乏劳动国家法规保护和社会保障
▋中国的工作贫困者,还有其独特性
1、一些20至30多岁、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群体成为工作贫困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中国工作贫困者的主要群体开始发生变化。
根据外经贸大学教授廉思等学者的研究,从年龄分布来看,“逐渐由“40、50”的中年群体,转移到了20至30多岁年龄段的青年群体。
除了新生代的农民工,还有20至30多岁、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群体构成工作贫困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较农民工和临时工,这些人如果自称“贫困”,貌似是矫柔造作。
廉思课题组的调查显示,2013年的“蚁族”(来北京居住一个月以上、不具有北京户籍、接受过大专以上高等教育、以聚集形态居住且于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群体)月平均工资4133元并不算低,北京团委2012年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发展与服务》
报告称北京新生代农民工月平均工资2558元。
但从生活必需品的低消费能力来看(特别是要花掉大量的收入用于“昂贵”房租),他们本质上仍然属于城市中的工作贫困者,是相对性的贫困。
2、他们的父母多出身于社会的底层,形成贫困复制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
严格意义上来说,青年就业困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的普遍社会问题。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2014全球青年就业趋势》 ( Global EmploymentTrends 2014)显示,全球青年失业率超过了13%,这个数据超过整体失业率两倍多。
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青年的薪资也越来越低。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资下降了8.5%,而且获得雇主提供医疗保险等福利的人群比例也呈下降趋势。
但在中国,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人陷入工作贫困更多因代际传递。
根据廉思课题组的调查数据,“蚁族”来自农村的最多,占到总体的55.0%,其次是县城和乡镇,比例分别为14.9%和13.6%;家庭年收入方面,不足5万的比例最高达36.4%,20万以上的不超过6%;父母学历较低,以父亲为例,“学历在初中及以下”的占49.2%,“高中以上学历”的仅占11.2%,且父母从事农业生产者多(分别为41.8%和46.7%)。
“住房资源”正逐渐代替“职业”成为中国社会分化,甚至是社会固化的重要因素
这种社会底层的出身,注定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可利用的社会资本非常稀缺,加之现阶段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高等教育类型与产业结构不匹配等诸多因素,他们的工资待遇并不如想象中高。
工资虽然不高,但大城市住房等成本却非常大,最终,他们走向贫困复制贫困之路。
▋这种工作贫困并不简单随着职业积累而好转,需要更多救济
1、要摆脱工作贫困的窘境,提供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等是非常重要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世界工作贫困者阶层形成的根本推动力量是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技术进步。
为了摆脱工作贫困的窘境,发达国家采取了种种方法。
例如,克林顿政府曾宣称要通过“工作安全计划(Working Security Program)”,让每一个有工作的美国人摆脱贫困。
该计划形成了一系列工作安全的决议,包括提
供更多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大幅提高最低工资、大幅提升“收入所得税抵免(EITC)”,授权雇主给员工更多除工资以外的福利,福利接受者找到工作后继续给予福利等等。
2、除此之外,重建“工作”背后的“社会基础”更加必不可少
要探寻克服贫困怪圈的办法,更要重建“工作”背后的“社会基础”,毕竟,一个人拼命工作却依然陷入贫困,除了社会与市场的关系失衡,社会保护力不足、社会活力不足,民间社会萎缩也是直接原因。
中国工作贫困现象的出现就与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等社会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可以取消不合理的人为制度障碍,正如当年英国为推进市场经济取消济贫法的户口制度一样。例如合理分配房地产资源,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群体陷入工作贫困很大程度受限于住房。
现在,“住房资源”正逐渐代替“职业”成为社会分化,甚至是社会固化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一旦在“住房资源”上处于弱势,意味着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处于弱势地位,最终走向“恶性循环”的贫困之路。
篇三:那些即将消失的职业
千万不要觉得这很遥远。
上个世纪,已经有打字员、铁匠、电话接线员等很多职业消失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职业变迁的速度将越来越快。以下将盘点这些未来可能濒临消失的职业。将要入行的人千万要当心。
1、记者
也许有一天,90%的记者都会失业!这不是危言耸听,美国的narrative science公司,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利用软件开发的模板、框架和算法,瞬间撰写出上百万篇报道,《福布斯》杂志都已经成为他们的客户。
除此之外,互联网的出现让纸媒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继《万象》、《环球财经》、《他生活》、《好运money+》宣布即将停刊。
媒体大佬何力、刘洲伟最近也离开传统媒体。
2、银行柜员
商业周刊中文网称,未来10年,中国大陆80%的现金使用会消失,人们逐渐开始选择网银或移动支付。
未来20年,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如果不把前台业务外包,将难以生存——无论这个预言如何,传统金融业和科技行业正在进行一场生死时速。
银行柜员要小心了。
金融领域将发生一场彻底的互联网革命,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趋势。
3、司机
如今看到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在硅谷101高速公路上穿梭,或是自己停靠到旧金山大街上,都已经不足为奇。
而奥迪、丰田和奔驰等汽车厂商,都计划开发自己的无人驾驶汽车。
因为汽车已经不需要人来驾驶,司机这一职业会消失。包括驾校老师、停车执法者等等职业也都随之消失。
4、装配车间工人
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百万“机器人大军”计划公布后引起外界瞩目。
专家称一线工人短期内被挤占不可避免,一批生产工人将下岗成为共识。
目前富士康的机器人手臂还只是进行简单的操作,但是未来,随着机器人成本的下降和普及,装配车间的工作将不需要真人插手了。
未来富士康不用再发愁劳工问题了。
5、有线电视安装人员
有线电视这回事最终会消失。
甚至电视台的构建都会被打乱。
相关产业链上的人都要当心,有线电视安装人员只是一个小小的代表。
6、加油站管理和工作人员
加油这回事可能会消失。因为石油在枯竭。未来,新能源充电站也许会遍布。不过,充电站也会实现自动化。不需要人来服务。
而且,连驾驶都已经实现无人化了,当然也不需要人来负责加油充电等动作了。
7、经纪人、中介商
实际上中介商这一职业的悄然隐退已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信息高速公路的无限发达必将“夺去”别一群人的饭碗———经纪人。
原因很简单,他们将不会比别的普通人知道得更多。 已经有苗头出现了。譬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自选保险。
未来人们可能会需要更多专业的规划师,而不是经纪人。
8、职业模特儿
未来,没有谁再会为自己的个子矮而愁眉不展,高技术含量的增高手术能给一个人延长原身高。这个医学项目目前已经在进行了。还有便是新兴美容业的发展。
“超微科技”的运用使整容业更趋完美,已经有人在研发用电脑“勘测丈量”脸部细节,度身制作完美五官“零件”,以求“一劳永逸、完整美丽”效果的新技术。
从这个意义上讲,漂亮的脸蛋与高挑的身材人人都可以拥有,职业模特儿失去存在的意义,时装秀真正地从t形台走向每个人身边的大街。
9、各种工业样品、小商品制造者
3d打印将颠覆制造业。商品将不再通过制造和物流的环节来到达用户的手中,用户将购买从杯子到房子等所有产品的设计,然后就地3d打印出来,这种方式最大的革新之处在于成本将比供应链产品便宜,而且有些东西不需要专门的人来制造了,你只需要有一个程序就行。
所以,各种工业样品根本不需要专人制造了,打印出来看看对不对就可以了。
【#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