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中的伯仲是什么意思】《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自身壮志未酬的感慨。其中,“伯仲”一词在诗中虽未直接出现,但结合全诗语境,可以理解为对历史人物或时代背景的一种对比与评价。
“伯仲”原意是指兄弟之间的排行,长为伯,次为仲,后引申为比较、分高下之意。在文学作品中,“伯仲”常用于形容两人之间水平相近,难以分出高下,或用来对比不同人物的功过与成就。
在《书愤》的语境中,陆游通过回顾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周瑜等人的事迹,表达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关切,也暗含了对当时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斗争的不满。因此,“伯仲”在这里可理解为对历史人物与现实政治的对比,体现作者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在《书愤》这首诗中,“伯仲”并非直接出现,但其含义可引申为对历史人物与现实政治的比较。它象征着一种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体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通过“伯仲”的对比,陆游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当前政局的不满。
表格对比说明:
词语 | 含义 | 在《书愤》中的引申意义 | 作用 |
伯仲 | 原指兄弟排行,后引申为比较、分高下 | 暗示对历史人物与现实政治的对比 | 体现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
诸葛亮 | 三国时期名将,忠诚报国 | 代表理想中的忠臣与英雄 | 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
周瑜 | 东吴名将,智勇双全 | 代表有才华却未能施展的英雄 | 对比现实中的无能之辈 |
主战派/主和派 | 不同的政治立场 | 体现作者对时局的不满 | 强调作者的爱国情怀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伯仲”虽非诗中关键词,但在整体意境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陆游的情感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