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山河破碎的忧虑以及对家人团聚的渴望。这首诗的拼音如下:
chūn wàng
guó pò shān hé zài
chéng chūn cǎo mù shēn
gǎn shí huā jiàn lèi
hèn bié niǎo jīng xīn
fēng liú yī zhǐ hán
jiā shū duō rì shěng
bái tóu shū gèng yuàn
luàn shì qiáng dōng xún
以下是关于《春望》的文章:
《春望》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当时长安沦陷,国家动荡不安,杜甫身陷叛军控制之中,目睹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他站在长安城头,远眺春天的景色,心中感慨万千。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国家虽然已经沦陷,但山河依旧存在,只是城市的春天却显得格外荒凉,草木茂盛,人烟稀少。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战乱对城市生活的巨大影响。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面对春天的花朵,诗人感到悲伤落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让他心生怨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痛苦心情。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述了战争持续时间之长,一封家书在战乱中显得尤为珍贵。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也是对整个社会现状的反映,体现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刻画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日渐衰老的形象。他不停地挠头,头发变得稀疏,几乎无法插住簪子。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总之,《春望》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关怀,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经典之作。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